•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传统烹饪技艺,
    繁荣现代餐饮市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倡导企业诚信自律,促进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愿景:中国美食全球共享
  • 目标:行业领军协会、全国一流社团、国际知名组织
  • 价值观:规范诚信、精准服务、团结合作、创新高效
饮食文化
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之探讨
日期:2015年06月01日    来源:办公室    分享:

    中国美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产物。地域文化是地方美食的根植土壤。提炼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秀文化积淀,通过人们对食物的体验收获和广泛认同,并得到长时间的传承与发扬,是中华美食遍及华夏大地的原动力和重要拓展方式。

    一、传承地域美食、彰显文化主题

    我们常讲“人定胜天”,听起来是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其实是人与自然适应的过程。物产有地域的区别,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培育了各种食材并转化成为赖以生存的食物,逐步上升到“以食为美”的认识高度,这是人类进步的创造,也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地域美食文化包括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对生存方式的理解以及对食物与生命间关系的理解。在理解过程中,人们对“美”的感悟不断丰富,通过尝试,使“美”在食物当中得以表现。饮食文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不变中有变化、变化中有不变”是饮食文化演变的基本特征。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速度是缓慢的,人们对久已适应了的饮食方式传统和饮食生活习惯有很强的眷顾依恋之情。

    常说的一句话叫 “遇水而生”。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食物的组成部分,因此不难理解大江名川、沿河靠海成为人口密集地区的原因。黄河下游的齐鲁大地讲究“无酱不食”;长江上游与中游,无论川渝还是湘鄂,大众对辛辣的喜尚已经成了浓郁的乡愁;下江地区的人们把对食物的热情转化成无与伦比的精心巧手;珠江流域则把开放的文化观念体现在了饮食方面,明显地表现出当地人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丰富的天然食材无疑是“上天”的馈赠,精妙的烹饪技艺则是人们心与手、智与力的完美结合——最终化作一桌筵席,成为“礼”的绝妙表达。

    食为味之体,味为食之魂。数千年中华饮食文明发展,中国人对食物之味有永不满足的追求,一代代美食家与事厨者精益求精的探索,创造了饮食文化“味”的独到成就,形成了中国饮食文明的一个突出特色。人类自以火熟食起,便已点燃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燎原之火。从此,历经绵延发展的饮食文化,便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历经生食到熟食这一漫长的历史跨越后,食材的选择和加工方法成为重要课题。饮食文化主题包括对食物原料、辅料的选择和加工,对“五味调和”的实践和体验,以及对食物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追求。先圣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主张,为世人所熟知。这八字之道,就是强调:食物原料的选择、加工、制作,都要严肃认真,重视卫生,充分利用物性和发挥技艺水平,使物性美质的利用和加工技艺的发挥都达到最佳状态。这一切,都源自于人们对食物的敬惜,对劳动的敬崇。对食物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便是中华饮食文化之根。

    中原地区是华夏的心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我理解中原饮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对各色食材的广泛采用、以味载道的中庸之理、烹饪技法的调和之术,无一不体现中原文化的博大和宽厚。中原美食有很大的适应性,取料广泛,味道谦和,技法多样,通过对这些文化的挖掘提炼,继往开来,溯往昔荣光,辟未来辉煌,中原美食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塑造美食文化,创新主题品牌

    美食无处不在。而地域美食是人们在岁月长河中践行历练、奋勇向前的足迹。地域美食的形成,需要顺其自然和精心打造并举。特别是对美食地域特色的总结表达一方面需要挖掘、整理、梳顺,另一方面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多面呈现。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使广大民众对中华美食的理解经历了洗礼。对地域之美的发现与欣赏始终需要立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时代背景这样的空间当中。这个发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对食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认识的过程,是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理解过程。

    古都北京,至今并没有社会舆论或业界同仁要打造“京菜”之说,然而北京美食却是中华美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内涵就是包容。北京数代有句老话叫 “学吃学穿学说话”,这也是北京人的生活理念,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北京地域美食的特点,离不开北京人宽容的生活心态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而巴蜀文化将对“味”的追求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食客共享、红遍神州的川菜流派;重庆火锅则将“一菜成席”的特点得以充分彰显,火锅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和消费时尚。

    美食的多元化是由食物的相关属性衍生的,消费需求是多元化的推动力,而需求的创造又反映了时代发展的现实。对食材的多元选择恐怕中国为世界之最,食材的选择随着人类前进的脚步而更加文明、理性,对食材的地域特征和“土生土长”的理解成为时尚男女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食物加工的多元化则深受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用火的技术和“商略盐梅”一直是美食的基本之道,现今对烹调技术更多的研发、更深刻的理解,这并没有影响简单朴实的烹饪工艺、平和素朴的食物与之并存。我们能感受到市场上活跃着的美食传统,已经赋予了时尚含意,我们会发现吃饭已成为人们最寻常的交往形式,美食是人们分享生活快乐的共同爱好,餐厅某种程度上发挥更多的是情感交流、社交场所的功能。不同的餐厅装饰,不同风格的美食风味给予人们的是多元的理念,各种流派、诸多风味的美食犹如琳琅满目的艺术剧目每天都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大小餐厅上演,而街头巷口飘荡的,则是故乡的气息和时空的穿越。

    印象会使食物形成广为人知的美食品牌,品牌与市场是有距离的,品牌与人们对美食的感受却是密切的,这当中有的是世代传守的接力,有的是口口相传的口碑。过去人们常说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现在却有“酒香更需勤吆喝”的品牌意识之说。味觉是最直观、最强烈的感觉之一,通过树立美食品牌,从而加深地域美食与广大消费者的感知、认同与回忆。

    三、构建美食文化空间,搭建产业经济体系

    地域美食是有生命的,遵循文化传承才能将地方美食发扬光大,促进美食文化的繁荣。人们所谓“茶余饭后”的景象,是很值得玩味的思考的,他们一面品尝着佳肴滋味,一面回味着生活的苦辣酸甜。

 

    地域美食需要根据地方特点,把握方向、树立正确目标,不断精心培养。从单一美食、美味到产业经济的跨越,有时会让善良的人们感到不解甚至心痛,因为经济发展会让美食的传统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遗失了传统而变的让你不敢认同。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大规模工业化的产品已经涌入我们的生活。回味儿时对食物的感悟变成了“忆苦思甜”的历史溯源。当你发现来到你身边、登上餐桌的食物,在与转基因食品、添加剂、勾兑工艺、微生物、纳米技术等混搭一起时,内心的不安既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回忆,又是亲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产生的阵痛与彷徨。然而任何美食的基本点都是立足于食品安全、宜于身体健康的,这是每一个食品生产者、餐饮行业经营者的道德底线,也是地方美食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大限”。

    餐饮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有目共睹的,2011年全国餐饮业实现了2万亿营业收入,今年1-9月零售总额为16673亿,同比增长了13.2%,公共餐饮服务不断深入更加广泛的领域。餐饮服务在城市化进程中成为生活方式转变的标志,数以千万的人们以此为职业,巨大的产业经济链带动了经济发展。美食产业经济与美食文化发展并存,人们在分析产值已年过50亿元的沙县小吃经济现象的同时,云南的生态美味、新疆的特色民族美食、带有宗教色彩的素食,甚至最传统的蒸煮工艺,都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大行其道。美食文化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一个地区的人们可以对各地美食如数家珍;而用乡土美食招待八方朋友则是地方美食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地方美食经济要想迈向工业化、产业化,一方面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先进管理运作理念的引入,更需要汲取地方文化的养分。人们不必担心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模式的博弈,越是开放包容的文化越有生命力,不同文化间具有互通性,就像人体内的血管一样,通过永动不息的交流而焕发勃勃生机。

    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美食;分享生活,分享美食。让美味与乡情、亲情、友情共存。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发展,使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广泛认同的概念,使中国美味佳肴成为全球共同分享的美食,人类因此而幸福健康,文明因此而和谐光大。

文/冯恩援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