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由来
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是我国北方人的习俗。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
中国烹饪协会理事、《中国面点史》作者邱旁同近日指出,饺子的来历可追溯至唐朝,而真正出现饺子(角子)的名称则是在宋朝。
邱旁同说,上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挖掘出的一座唐代古墓中,曾发现长约5厘米的小麦面制作的月牙形饺子,但因为南北朝时的馄饨也是“形如偃月”,类似现在饺子的形状,因此只能初步认为,唐代中国西部已经吃饺子了。至宋朝,《东京梦华录》出现了“水晶角儿”的记载,《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中有“诸色角儿”,说明宋代的饺子品种已经很多。到了元朝,饺子的品种更多,撇列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等名称均在当时的文字记载中经常出现,大抵以角儿的馅心、皮子的性质和角儿的形状来命名。
邱旁同说,明代的饺子和现在的饺子十分相似,《万历野获编》中记有“椿树饺儿”,《明宫史》中则称为“水点心”或“扁食”,《宋氏养生部》中记载有“汤角”,“用沸汤和面,内馅、置甑中蒸,或汤煮瀹(义煮,音悦)之。”
据邱旁同考证,清朝时,饺子的发展已基本成熟。饺子和角子两种名称在清朝均有使用,亦称扁食,有时也称为饽饽。此时的饺子面皮制法多样,馅心品种丰富,制作方法可蒸可煮可煎,即现在的蒸饺、水饺和锅贴的原型。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手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作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文章来源:新闻宣传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