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出裂痕 明天谁为老板端盘子
高素质的服务员成了抢手货,广州街头随处都可看到招聘服务员的广告,有些一放就是数月甚至一年。
广州餐饮业能否走出“服务员饥荒”的怪圈,既能保持营业额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又能不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呢?
有人建议政府出台有关政策限制服务员的随意流动,有人畅言增设劳动力中介机构,有计划从外省招聘、培训服务员,有人认为应该给员工一定的股份来稳定队伍,可以说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地力图维护“食在广州”的整体服务质量,这是让人欣慰的。
庄臣从经营的角度提出了他的设想:主题餐厅。比如广州目前较流行的以东南亚、日本菜式为经营主题的餐厅,它们可以在制定一个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大大减少纷繁的制作、服务程序,虽然菜式不太多,但主题鲜明、集中,既能保证优质的出品,又解决了服务员人手不足的矛盾,也便于经营扩张中的复制,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现状:
服务员成了老板心头的痛
两年前,广州餐饮业的老板们终于发现:有钱难招服务员!
广州福场路有一家专营赖蛤蚂的大排档,开业已经好几个月,生意十分火爆,它所在的院子前有一幢楼,但由于招不到服务员而一直空着。据经营者的梁先生说:“一个月800元、包吃、包住”的服务员招聘启示在临街的店门口摆了几个月,竟然无一人应聘。对此他显出一脸的无奈。其实,这种无奈岂是梁老板独有,连日来记者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服务员的短缺正演变为广州餐饮市场一种传染性的“饥荒”。
目前广州服务员的月薪大都在500至800元之间,相对而言,收入要少于夜总会及其它商业部门,但若考虑到食、宿全包及其它劳保福利(规模越大、档次越高的餐饮单位越全面),应该是不相上下的;再说,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劳动力要在广州找一份800元工资的工作,也非易事,为什么端盘子的事就越来越没人干?
小虫西餐厅的汪锡伟经理认为:现在适合做服务员的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无论是生活条件、文化程度,都普遍比上一带强,因此他们希望寻找更具挑战、更具回报的工作,“端盘子”离他们的生活目标太远。这样,剩下愿意干这一行的大部分仅有初中文化,有些连小学都没毕业,进到餐厅再怎么培训效果也不显著,这就会直接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随着广州周边地区餐饮业的迅猛发展,广州找不到服务员的情况会更严重。
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秋海西楼”的袁秋海先生也一直在为找到优质服务员而伤脑筋。他引用一位专家的话说: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人力资源的问题已成为一个相当紧迫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再不注意人力资源的储备,我们将失去竞争的优势。广州餐饮业发展较早,不要说管理人员、厨师有人来挖,就算有一定素质的服务员也已成为内地某些地区吸纳的对象,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广州才能留住他们。
知名美食家庄臣则谈到这样一种现象:广州本地人现在已经很少有在一般酒楼做服务员的了,就算广东其它地区的也越来越少,这是一种无法扭转的趋势,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由饮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餐饮业的劳资间利益的共同点距离太远,比如房地产等行业,员工推销产品会有丰厚的提成做回报,而属于传统饮食行业则无法这么做。
对策:
栓人还要先栓心
新的难找,老的还难留,服务员已经成为流动性最大的一群,如何“把根留住”,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法宝。
小虫西餐厅除了从服务员中提拔中层管理人员,对于介绍一个新人而保持3个月不走的服务员奖励50元。
“秋海西楼”则是坚持准时发放工资,做到赏罚分明。淡季的时候决不轻易炒人,多搞企业活动,组织他们进行培训、学习。在客人少的时候,让服务员休息,并把时间记载下来,客人多的时候再补回来,这样既公平又合理。
江湾大酒店餐饮部的简顺影经理似乎不属于“烦恼一族”。由于江湾档次高(四星级),其福利待遇就有稳定人心的作用,她介绍说:我们这里该买的保险一个都不少,加班一天补休三天,中层管理人员也全部从下层服务员中产生,加上每月、每季、每年评优者都有一定的物质奖励,所以大家与其它行业一比较是没人愿意走的。要留住人,上司一定要把下属当自家人。
说到福利待遇,东江海鲜集团很值得一提。“艺都”总经理殴阳志坚说到福利便笑了:“艺都”的新员工每月工资是850元,转正后为900元,另外还有200元的奖金,加起来不少于1000元;还有每周一次的水果供应、带空调的宿舍、定点定时的接送专车、每季度优秀员工的出外旅游;此外积极为员工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给他们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觉得有奔头、有成就感。我们留得住人秘密就在坚决、彻底地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在目前物价上涨,经营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加薪是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许多经营者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但他们却基本认同通过丰富企业文化来强化凝聚力。我们注意到,不少外来菜系的餐饮企业虽然一样面临服务员紧缺的现状,但由于善于在企业文化上做文章,所以他们似乎应变能力与凝聚力更强。
出路:
有所为有所不为
广州餐饮业老板们现在最头痛的是什么?是招不到好的服务员,或干脆就招不到服务员,而且在岗的服务员还在不断的流失。服务员的短缺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点菜、上菜甚至埋单都慢了。在服务的细节被无奈地忽略的同时,人们发现,服务员群体无论年龄、容貌还是素质都在无声地下滑。于是,一贯靠人海战术来实现精细化服务的广州餐饮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明天,谁来为老板端盘子?
服务员的短缺对餐饮业造成的影响有多大?日前,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广东省上半年餐饮业零售额为474.5亿元,位列全国之首,同比增长14.8%,比去年提高9.8个百分点,占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5.7%。广州市上半年餐饮业零售额147亿元,占广东省餐饮业31%的市场份额,占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18.4%,为全国最高比重。这些数据无疑是“食在广州”的最好注释,但营业额的增多一定意味着餐饮业利润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吗?
本报近来接到许多读者有关餐厅服务质量的投诉,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忙不过来”造成的,经营者们往往是有心无力,徒唤奈何。试想,在一个餐饮业多年持续大幅增长的地区,提供最直接服务的服务员却捉襟见肘,这样的发展会不会存在泡沫化的风险?一直以管理与服务著称的广州餐饮业,会不会因此而降低其含金量?在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周边地区餐饮市场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如何保住一支庞大、优质的服务员队伍?如何与时俱进在服务的理念上有所创新,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预言:
餐饮将迎接粗放时代?
服务员短缺现象究竟是暂时的还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两个人干3个人的活能否等“质”,广州一向引以为荣的餐饮服务水准会否大打折扣,又有谁能破解这一困局?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广州市的劳务市场上,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服务员的,老板们对此深有同感;靠政府?广州市旅游局培训处的陈卫平处长认为:服务员与餐饮经营者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完全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现在有某些企业还在幻想着用过去的价钱,请既年轻、又漂亮、还聪明的服务员,这是不切实际的。
既不可能大幅加薪,又想维持原有的服务水准,还时刻准备着下一步的扩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办?长期从事服务员培训的梁澜先生主张:充分调动服务员的潜能,给他们较高的营业额提成,使其人人成为“小老板”,让服务员做工作分清轻、重、缓、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暂时缓解服务的真空,但却一定会使精细的细节服务粗放化。
“我家”的杨霖总经理对餐饮市场的无序竞争痛心疾首:大家好不容易做出一个湘菜的赢利平台,现在左一家湘菜馆、右一家湘菜村(杂牌店),既坏了湘菜的名声,又拉走了成批的服务员。就目前的情形,广州餐饮业应该学习香港,减少细节化的服务,精简服务员、增强其素质;作为食客也必须有这样一种心理准备:天下没有免费的服务,在餐饮业利润日渐减少的今天,所有的服务细节都需要脆弱的成本来支撑?
殴阳志坚的态度则更鲜明:香港饮食业的今天就是广州饮食业的明天!实话说,现在香港饮食业的服务水平在下降。你想,本来吃饭是一件愉快的事,但一群动作慢、思维慢的大妈在你跟前转来转去,是不是会很沉闷?十多年了,香港没有人愿意“端盘子”,这一切都是没得选择的。
粗放经营的结果会怎样?广州餐饮市场必将经受一次又一次洗礼,那些出品粗、环境差、服务又粗俗的小店自然会生生又死死。而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在弱化细节服务的同时,“食在广州”会不会变得粗糙?
相关链接
我国餐饮业自“八五”以来,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势头。其增长幅度不仅高于全国GDP的增长速度,而且更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其增幅一直领先于消费品市场中的各行各业。“八五”期间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年均增长率达30.8%;“九五”期间增长率达19%,年均安置就业人员约160万人;“十五”期间前3年仍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