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传统烹饪技艺,
    繁荣现代餐饮市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倡导企业诚信自律,促进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愿景:中国美食全球共享
  • 目标:行业领军协会、全国一流社团、国际知名组织
  • 价值观:规范诚信、精准服务、团结合作、创新高效
行业资讯
没有诚信就没有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领域率先建立信用体系
日期:2013年12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分享:
    2005年1月1日起,作为我国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重大举措,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卫生监管职能由卫生部门划归质量监督部门。今后按照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农业部门将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
  同时自1月1日起,肉制品、奶制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饮料、调味品、膨化食品等10大类食品实行QS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到2005年底,我国28大类食品将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此前,大米、小麦粉、食用油、酱油、醋5类食品已经率先实施了QS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这些在食品安全领域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源自2004年4月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2004年4月5日,国内知名刊物刊登《劣质奶粉吞噬生命之花》一文。这篇报道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各媒体纷纷转发、转载,大批记者随即云集阜阳,许多外国新闻机构也对"劣质奶粉事件"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2004年4月22日,国务院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之前对"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作出的3点重要指示。
  2004年4月起,国务院3次派出调查组赶赴阜阳。调查组证实,劣质奶粉是不法分子用淀粉、蔗糖等价格低廉的食品原料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进行调香、调味制造成的,其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
  到2004年5月中旬,国务院调查组宣告基本查清阜阳劣质奶粉的致病原因、危害范围及其生产源头、销售渠道和销售范围等,并组织当地医疗机构对受害婴儿进行了救治。调查组共抽检各类奶粉586组,扣留、封存、暂停销售奶粉10多万袋,立案查处涉嫌销售不合格奶粉案件39起,打掉生产及分装窝点4个,刑事拘留47人,留置审查59人,宣布正式逮捕31人,依法传讯203人。
  继阜阳之后,湖北、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黑龙江等地都相继发现了因服食劣质奶粉导致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婴。在国务院调查组展开调查的同时,清查劣质奶粉也在全国展开。据对浙江、广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北京、上海等26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不合格奶粉127.38吨,同时捣毁了一批制售假冒伪劣奶粉的窝点,封存了一批存在质量问题的奶粉。
  2004年8月5日,因销售劣质奶粉致一名出生仅4个月幼儿不幸死亡的商贩李新道,被阜阳市临泉县人民法院以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1000元。李新道是首例在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受到刑事处罚的被告人。同日,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人民法院对另一起销售劣质奶粉案也作出了一审判决。以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判处被告人朱学军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500元。
  在"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等许多严重威胁和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黑"事件、"毒"事件的催生下,诚信建设中的两个空白---长效机制和惩戒机制被"逼"了出来。据悉,山东省已经率先在我国建成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网。山东省质监局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用半年时间在全省16个市建起了18个食品通用实验室,检测范围覆盖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的28种食品。同时,山东省质监局大力建设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截至目前,已建档企业数量达到..2万家,占全部工业制造业企业的34%,其中食品类企业就达1.2万家,基本覆盖全省的食品加工制造业企业,初步形成企业质量信用数据平台,基本实现对食品企业的动态监管。山东省质监局在全省建起遍及农村乡镇、城市街道的区域监管网络,目前已组建700多个监管责任小组,各地在生产领域查处的案件数量同比增长了10%。诚信长效机制和惩戒机制建设得到突破。
  链接
  新食品安全战略"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重大隐患。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形成了新的食品安全战略。
  我国新时期食品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中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科技支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应急机制等食品安全支撑体系;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教育和科研机构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采取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相互配套的措施;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以确保食品安全。
  经过努力,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在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构建新的食品标准体系,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科技专项在关键检测技术、设备、控制体系等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研制成农兽药、生物毒素等食品安全相关检测设备18个,食品安全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违禁化学品等检测试剂盒25个。
  据悉,我国将力争在2005年3月底前完成食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全面清理,基本解决现行食品标准的交叉、重复和矛盾,并完成对已备案食品企业产品标准的清理。通过3年的努力,建立健全重点突出,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定位准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层次清晰;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协调配套的食品标准体系并强化食品流通领域标准化工作,使绝大部分食品流通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海关总署联合下发文件,要求从2004年至2008年,通过5年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制、标准制度、信息征集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和奖惩制度6个方面。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