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图)
中文是天底下最美味的文字。“佛跳墙”、“女儿红”寥寥数字,声色俱全传情达意,难怪文化人都喜欢在字里行间捕捉飘缈的饭菜香。文化人的举手投足为人处世处处必带文化气息,就是和我这等俗人一样生存必须的饮食,我用饭菜果腹,而他们,用文化下饭。
第二重境界是氛围的营造,所谓“吃”氛围。这其实贴合的是人们的心理诉求。在杭州这样的风水宝地,大小餐厅但凡有一些地理位置的优势,近两年来都在氛围上下工夫,简单点的,种些竹子,养些莲花,就有了“小桥流水”般的意境。而一只25元的太湖蟹,如果爬到了杭州虎跑有着亭台楼榭的小院子里,你先别着急为那里的清雅而感叹万千,在青花瓷器和桂花树下,这只进价只有25元的湖蟹如今已是250元了。问老板缘由,老板一定告诉你“我们这里的风景和服务不是一般人家可比的啊,整只蟹都是小姐在旁伺候,难道不值?”若是餐厅也同样是钢筋水泥的笼子,也没有关系。淘一些陈年旧货,搞一点异域风情。“风味”餐厅不叫“风味”,叫“味风”,让人在招牌前左顾右盼不敢肯定从哪边开始读起。点菜用的不是菜谱菜单,是本名为“饮和食德”的毛笔手抄小册子,唯有一串毫无情趣可言的数字缀于菜名之后无法回避,方才显现了菜单的本来面孔。别小看这附加成分,于意境的提升可是大有帮助。
若是进化到了第三重境界,摆出了一个叫“创意”的pose,就可以凭借着这种姿态让每一道菜做到菜量少菜价高的登峰造极境界。鲜花做衬,水果做底,菜名也要玄虚,“西风轻露,芥末西汁虾球,桃花笑”、“天宇回,物华幽,黑椒排骨拌香饭”……菜的味道不说,留下对菜名的回忆也好。在某气质餐厅里,我曾经实在抑制不住对优美菜名的好奇,点过一份永远的草莓。端上来后,大家对甜品师傅的敬意,真是有如滔滔江水……只见黑色大铁板子上,约8粒草莓安详地躺着,被象征永恒和常青的松树枝叶环绕,我们围着盘子,默哀了十秒钟才下叉子。联想到草莓们生前被标价28元人民币,我们深刻地理解了草莓是怎样永远的……最后,当水果和酸奶的故事出场的时候,我们已经处乱不惊了,根据这道甜品,能类推的事物有:酱油和猪肉的故事(红烧肉),辣椒和鱼的故事(水煮鱼),等等等等,欢迎盗版,决不追究。
不用说,城中餐饮界的特色竞争已经越演越烈。先是比射灯比薄纱,再是比栽的竹子养的荷花,洗手间门上的凹凸符号,如今演变到了追溯渊源、讲究文化背景的新阶段了。如此下去,可以斗胆预测一下,曹雪芹做满汉全席,老舍开京味楼,贾平凹炖羊肉泡馍,琼瑶果冻,三毛杨梅,海岩方便面,都为期不远了。如果你骂他们手艺不好,还不如骂自己竟然拿文化当饭吃。
老板们用心这般良苦,如果能博客人们莞尔一笑也是不错的,至少比家家都送的餐后水果要高明得多。不过,此“文化”不同于彼“文化”。伪文化是就是下饭时的一种姿态,往低了说是附庸风雅,往高了说真有点对文化的嘲讽意味了。当然了,一个人至少200元的用餐标准,也是“文化境界”的另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注脚。不过话又说回来,没有这道槛,能称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