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传统烹饪技艺,
    繁荣现代餐饮市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倡导企业诚信自律,促进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愿景:中国美食全球共享
  • 目标:行业领军协会、全国一流社团、国际知名组织
  • 价值观:规范诚信、精准服务、团结合作、创新高效
行业资讯
世卫官员谈“食品添加剂”标准地区差异
日期:2013年12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分享: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GB/T19681-2005)国家标准。


    国家质检总局检疫检验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洪俊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标准的迅速出台“为今后检测机构对相关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工作提供了可参照的国家标准和检测方法。”
  除已经渐渐平息的“苏丹红事件”外,近期国际国内食品流通领域还频频出现其他因“食品添加物”引起的风波,使人们开始对市场上流通的部分食品产生了“信任危机”。世界卫生组织(WHO)负责食品安全项目的部分官员就此接受了采访。
  全球食品添加剂标准亟待统一

  WHO西太平洋地区食品安全项目发言人尾山茂首先澄清,不属于各国食品添加剂标准规定范畴内的食品添加物应该是“非法添加物”,不能把“非法添加物”造成的食品问题归咎于“食品添加剂”。
  “符合健康标准的添加剂(如食盐)是人类食品必要的,如果失去了这些添加剂,一些食品的味道将会变得很糟。”该发言人指出,缺少必要的食品添加剂也可能带来问题,如“微生物污染、细菌滋生和营养成分缺失”等。
  同时,“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和缺乏有效控制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公众和管理部门的焦点。”WHO负责食品安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安全”领域新闻官乔治.哈特(egoryHartl)在给本报记者的回信中这样表示。
  他援引了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各国食品添加剂控制现状的评价:各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范围上按照各国的情况制定了五花八门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这可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不良影响。
  事实上,正是因为在食品添加剂标准上存在差异,致使我国出口到日本的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SodiumCyclamate糖精)从2003年起遭禁。而甜蜜素在我国和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是被批准使用的。
  我国食品添加剂安全检测尚存差距

  WHO驻中国代表处食品安全项目官张平平表示,目前中国在食品添加剂安全监测上和西方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实行标准和检测方法上”。
  据她介绍,早在195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WHO就成立了来自15个国家的35名专家组成的委员会JECFA,专门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制定了通用的标准供各国参考。尽管“它提出了一个国际通用标准,但这两个组织所通过的决议均为建议,能否使用尚取决于各国的卫生部门”。
  中国卫生部门于1996年就发布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2002年则再次发布了修订后的《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修订稿)》(国卫令第26号)。
  陈洪俊表示,《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发布以后,食品添加剂每年都有增补品种标准。我国目前批准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1500多种,其中食用香料就达500多种。
  “但并不是对每种食品添加剂都制定出了相应的国家检测标准。”他说,“一些食品添加剂缺乏限量标准和相对应的检测方法标准,同时个别在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食品添加剂在我国标准中尚未被淘汰。”
  建立完备的食品监管系统

  除了监测标准与国际存在差距,我国国内的食品安全实验室对食品检测方法和标准理解也不统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卫生监督处副处长包大跃透露,我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将对国内200多个食品安全实验室的资质采用统一标准进行重新评价”。
  GregoryHartl强调,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和检测食品添加剂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备的食品监管系统,使‘非法添加物’在食品进入市场流通前被发现,而不是在人们食用后。”
  他表示世界各国都有食品标准不健全的现象存在,但是发达国家在食品监管体系上更完备些。比如,美国、日本和欧盟成员国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并成立了全国性的“食品安全预警委员会”。“这也是苏丹红首先在这些国家被发现的原因之一。”GregoryHart说。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