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化食品近两成不合格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3月28日公布了对流通领域膨化食品的抽样监测结果,监测的240组膨化食品中,共有201组合格,不合格39组。
工商总局日前组织内蒙古、四川、黑龙江、山西、河北、青海等6个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呼和浩特、包头、成都、哈尔滨、太原、石家庄、保定、 西宁等14个城市的88家经销单位销售的膨化食品进行了质量监测。共抽取了膨化食品240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水分、 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总砷、铅、黄曲霉毒素B1、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经检测,201组膨化食品合格,监测合格率为83.8%。
监测结果显示,一些膨化食品的卫生指标不合格。其中,有8组商品是菌落总数不合格,3组商品是大肠菌群不合格,这两项指标不合格的商品,会严重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工商总局有关人士称,制作工艺不严谨,原料处理不规范,外包装不严密均有可能造成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超标。
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挑选包装好的、近期生产的、品牌知名度高的商品,不要购买产气膨胀的、包装破损或包装与产品分离的、感官异常的食品,不要购买未标注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的食品,尽量不要购买标识不清、不齐、包装外观比较粗糙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