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传统烹饪技艺,
    繁荣现代餐饮市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倡导企业诚信自律,促进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愿景:中国美食全球共享
  • 目标:行业领军协会、全国一流社团、国际知名组织
  • 价值观:规范诚信、精准服务、团结合作、创新高效
行业资讯
武汉餐饮:从大市走向强市
日期:2013年12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分享:

大武汉,大餐饮。2004年,全市2.8万余家大小字号,携30余万服务大军,成就餐饮业零售总额128.8亿元,同比增长22%,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已连续多年排列国内前十,武汉已然是餐饮大市。
                                    
         从1999年至今,武汉餐饮业保持了每年20%以上的增幅,在本地社会零售总额中所在占比重逐年增加,高于同期全国餐饮业增长水平。这五年的大发展中,武汉餐饮业的航母级单店不断涌现,管理从粗放走向集约,凸现品牌竞争;餐饮业态日益多元,西式餐饮、南北火锅、夜市排挡、快餐小吃,投资热点次第涌现。武汉到了要向强市进军的时刻。
                                   

 兼业经营,餐饮“航母”走强
                                    
          1999年,武汉市硚口区美食一条街出现了全市第一家“航母级”酒店。这是武汉小蓝鲸集团与武汉搪瓷厂合作的产物。看着面积8000平方米的庞然“餐馆”,当时到访的中烹协专家惊问:“会有这么多人来吃饭吗?”
          当时武汉人的人均收入,低于沿海和东部发达城市,谁来支撑这样的大店消费,经营是否有风险自然就成了问题。2003年,由武汉饮食服务管理处主持的一项调查揭开了这道谜,武汉人的年人均餐饮消费额为147美元,远高于全国人均48美元的水平,说明了武汉人还是舍得吃的。
          正是了解了武汉人这一秉性,太子、湖锦、三五醇、艳阳天等餐饮企业纷纷开起了航母级酒店。如今在武汉,面积过1万平方米的酒店并不少见。
           武汉航母级酒店的兴起,以民营企业为主导。随着单店规模的急剧扩张,确实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和经营上的风险。近年,以刘国梁、宋红玉、孙桃香、余震彦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餐饮企业家,将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打造精英团队作为目标,逐渐将企业管理从过去的家族经营中脱离出来,实行经理人负责人,成效明显。
          在经营方向上,武汉的航母级酒店也开始逐渐摆脱过去只做餐饮的形象。去年,艳阳天新建总店,开设休闲中心,与餐饮面积相当,同为8000多平方米;湖锦兼营大型钱柜,也成为武昌新景观;小蓝鲸的美食广场,即将变成商务餐饮中心,集商务会议、活动与餐饮于一身;太子斥巨资打造的餐饮娱乐综合项目,也将于明年竣工……这一系列重大变化,将引领武汉餐饮市场的竞争,逐步从同质竞争迈向品牌竞争。
           武汉餐饮,特别是中式餐饮的投资布点,现阶段仍具有很强的自由市场色彩。与餐饮“航母”扎堆开店,成为越来越多投资餐饮行业人士的选择。随着这些“航母级”酒店走强,将对全市餐饮市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多业发展,消费选择增多
                                

         近几年,武汉餐饮市场呈现多业次第发展的繁荣局面。
         中餐馆,在航母级酒店之外,中小规模店每年都有新增,并保持了约2%的更新率。据武汉市饮食服务管理处2003年统计,全市台位数在80到100之间的中餐馆,有1400多家;台位数在40到80之间的,有4000家;小型路边店达7000多家。
        武汉地处九省通衢,餐饮市场向来敞开门户,兼收并蓄。这些中餐馆,并不限于经营本帮鄂菜,业主随行就市,有时川菜、湘菜还能成为餐饮市场消费主流,此外还有扬州菜、粤菜的专营店。总之,国内老四大菜系,在武汉市场均有代表店可吃到地道的代表菜肴。
         除了中餐外,武汉的西餐业也粗具规模。以汉口为例,形成了沿江大道酒吧、咖啡厅一条街,与当地万国建筑群相映成趣,成为市民、游客休闲会客的好去处;而香港路叫做西餐街,一点也不为过,这里法式大菜、意式粉条、巴西烧烤、韩国料理……一家挨着一家,市民消费开始从调换口味向以吃西餐为时尚方面转化。
早餐和火锅市场这几年发展迅猛发展
                                    
         早餐市场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媒体的引导下,开始重新注重品牌经营,出现武昌户部巷这样的小吃美食一条街,同时类似的特色街也正在汉口花楼街等地形成;以民生甜食馆、味添面馆等一批颇具实力的早餐面食企业为龙头,开始了新一轮连锁发展,最多的连锁店已在在省内外开设40家;老字号“五芳斋”、“四季美”积极调整,经济效益明显改观。
        火锅市场去年扩张最快,全年新开店10余家,初步形成汉口江汉路、京汉大道火锅群,并向武昌、汉阳辐射。
         餐饮夜市也逐步走向规范。国内著名的吉庆街夜市、精武路夜市,通过政府“拆违”、立面美化等措施,使这些夜市明珠在江城夜景中更加璀璨。
          西餐、早餐小吃、火锅、夜市等餐饮业态的发展与改造,大大丰富了武汉餐饮消费文化,也给了市民及到汉游客更多的消费选择。
                                   

行业管理,从管理到引导
                                    
        “要让武汉餐饮从大市走向强市,需要加强行业引导。”武汉市饮食服务管理处负责人如是说。他说:“武汉餐饮市场发展到一年近130亿元,位列全国城市第六,可以说,武汉是个餐饮消费大市,但还谈不上是强市。要让武汉走上餐饮强市之路,需要有行业引导,还需要调动社会资源作配合。”
          去年至今,在这样的管理思路引导下,武汉正稳步朝着餐饮强市之路迈进。
                                  

  推动放心早餐工程
                               

        去年以来,武汉市餐饮主管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和本报,推动市民关心的放心早餐工程。9月,出台国内首部系统规范早点面食制作的工具书———《武汉面食标准》;10月到12月,以该《标准》为基准,首次举行全市性的早餐面食企业评审达标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提高早餐产品生产质量、摈弃不卫生的经营陋习,成为业内共识。今后,这一活动还将持续开展,以促成全市早餐面食市场形象出现质的变化,将武汉的特色早点小吃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引导新兴行业自律
                               

        去年8月,主管部门引导相关企业发起并成立了西餐专业委员会,及时在渐成规模的西餐市场导入有序竞争的观念。
         今年1月,主管部门再次联合行业协会和本报,在全市首次举行“市民喜爱的火锅名店评选”活动,选出了10家“江城火锅名店”。这次评选活动,得到了市民和火锅企业的积极支持。市民通过报纸及时了解到武汉火锅业的发展动态,而火锅企业也在评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学习的方向。
                                   

 积极引导鄂菜研发 
          

         一地餐饮业的强大,需要发展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菜系作支撑。这从历史上的四大菜系鲁(山东)、粤(广东)、川(四川)、扬(江苏)的发展可见一斑。鄂菜被列入全国十大菜系是1983年的事。受市场同质竞争影响,近年鄂菜研发严重不足,其品牌地位已大不如20年前。日前主管部门又一次联合本报向社会发出呼吁:鄂菜亟待重新定位和整理,尽早使中国烹饪百花园的这朵奇葩恢复夺目的光彩。
                                   

努力搭建交流平台 
        

         武汉市已成功举办过六届“武汉美食节”,一批又一批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交流、提高,成为江城餐饮名店;通过主管部门努力,武汉又成功获得今年即第十五届中国厨师节的举办权。
        从地方展会到全国性活动,搭建交流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餐饮行业品牌战略。要让武汉的餐饮企业不仅在本地知名,还要在全国知名。
       相信有一天,会有更多从武汉走出的酒店迈着自信的步伐走向全国。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