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
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资讯(第一期)
自1983年开始,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烹饪技能竞赛,经过20多年的延续发展,现已成为餐饮行业最大规模的品牌赛事,备受全国烹饪界高度关注,在海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8年,将是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以下简称六届竞赛)举办年,中国烹饪协会将再次发起和主办此次比赛。目前,中国烹饪协会已会同全国十二家相关部门及协会,达成了共同主办的一致意向。
由于赛事涉及到多个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因此六届竞赛正式文件现正在会签批复中,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下发到基层。
大赛宗旨
坚持“继承、发扬、开拓、创新”的方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提高烹饪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坚持“讲营养,讲卫生,讲美味”,提倡绿色餐饮;坚持以大众化为主,兼顾高档,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赛场与市场紧密结合,讲求实用价值;促进餐饮企业上水平,创名牌,开拓市场,拉动需求,更好地为广大消费者服务,为发展餐饮事业和旅游事业服务,为国民经济和改革开放服务。
赛程安排
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陆续举办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第一阶段的比赛,2009年4月将在北京举行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第二阶段的比赛。
组织工作
目前中国烹饪协会正在进行六届竞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大对六届竞赛工作组织宣传,对评判内容、评判方式进行修改,同时广泛听取各地协会对比赛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并针对性地进行了研究。据了解,各省、市、自治区的行业协会在参加了2008年1月6日 召开的全国电话工作会议之后纷纷行动起来,积极进行本赛区的组织筹备工作。
在组织工作上,各地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借鉴,如湖南省烹饪协会在本省内组织各地县协会对湖南赛区举办地点开展申办活动,同时还将本省的第二届湘菜创新比赛与全国六届竞赛结合在一起进行组织;有几个省协会为了扩大交流提出与邻近省市合作办比赛的想法;吉林省烹饪协会积极与中国烹协取得联系,主动策划本赛区的赛事方案;江苏、北京、西藏、江西、浙江、贵州、广西、陕西、四川、山东、新疆、辽宁、黑龙江、国家机关烹饪协会、中直培训处等纷纷来电话或来文、来人向中国烹饪协会询问,商议六届竞赛的相关事宜。表现出各地行业组织对比赛组织热情高涨,组织赛事思路灵活。
赛制创新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六届竞赛在赛制上将采取一些较新颖的做法,与往届大赛相比有下列不同之处:
一是赛区设置的改变:为了方便更多的选手就近参加比赛,减少时间和费用的压力,同时也发挥各省、市、自治区烹饪(餐饮)协会作用,本届比赛将以各省、市、自治区设赛区,组织第六届全国技能竞赛;
二是组织形式的改变:六届竞赛以组队形式参加比赛。组队可以采取餐饮单位、有关院校、企业、各地方协会、赞助商以及个人自由组合等形式进行。每队参赛选手由4人组成,分别是热菜选手2人、面点选手1人、冷拼或食品雕刻选手1人。参赛选手进行比赛,在计团体成绩的同时计个人成绩。
三是现场比赛时间的改变:本届比赛取消场外加工内容,参赛选手的参赛作品均在现场完成,每场比赛时间(热菜、面点)由原来的90分钟延长至120分钟。
四是评判的形式的改变:六届竞赛的评判工作在关注作品的色、香、味、形、器、营养同时,还要对参赛选手的比赛全过程进行全面地面对面地考察、评判、打分,充分体现本届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比赛现场,还将有国家级评委对参赛的作品进行现场评判解说,使在现场观摩的同志能够从观看参赛作品的同时,在烹调技艺方面有所提高。
总之,本届比赛在指导思想、组织方式、评判办法都有一定的创新。凡是愿意组队参加比赛的单位与个人,均可采取就近(跨省)参赛的原则,与所在省烹饪协会联系报名。
奖项设置
在各赛区的比赛,将直接产生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获奖名次,其中团体奖的比例:30%团体金牌、40%的银牌、30%的铜牌。所有参加团体比赛的选手,将由组委会颁发参赛证书;在同时,产生个人20%的金牌、30%的银牌、20%的铜牌。
根据各赛区的参赛人数,将选出200名成绩优异者,集中到北京进行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第二阶段的比赛。根据比赛成绩,授予不同的荣誉称号。
为了做好各赛区的比赛,我们支持各地在组织六届竞赛的同时,将各地开展的有关餐饮节庆活动与比赛相结合;在自愿的前提下,也可联合周边省市共同组织赛区比赛,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参赛选手如果跨省比赛路途便捷,也可跨省就近参加比赛。总之,本届比赛在保证其严肃、认真的原则基础上,将力求更加人性化,突出行业组织为企业、为行业从业人员服务的理念,让更多的选手在节省时间和费用的情况下积极参加比赛,有条件的协会可以尝试网上报名;我们在组织工作环节还可大胆创新,希望各地的经验及时交流。
为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六届竞赛的各地评委均采取属地回避措施,由组委会异地选派。所有参加评判工作的评委,统一参加组委会组织的专项培训后方能担任评判工作。请各省协会认真做好分赛区的场地选定、时间安排、组织工作方案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取得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参与;要重视宣传工作,邀请媒体共同参与组织、宣传等工作;要积极争取得到相关产业的支持,加大产业之间的互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节约办赛,减轻选手和企业负担;动员协会的基层组织,齐心协力,高水平办好六届竞赛各赛区的活动。
供稿:新闻宣传部
由于赛事涉及到多个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因此六届竞赛正式文件现正在会签批复中,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下发到基层。
大赛宗旨
坚持“继承、发扬、开拓、创新”的方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提高烹饪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坚持“讲营养,讲卫生,讲美味”,提倡绿色餐饮;坚持以大众化为主,兼顾高档,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赛场与市场紧密结合,讲求实用价值;促进餐饮企业上水平,创名牌,开拓市场,拉动需求,更好地为广大消费者服务,为发展餐饮事业和旅游事业服务,为国民经济和改革开放服务。
赛程安排
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陆续举办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第一阶段的比赛,2009年4月将在北京举行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第二阶段的比赛。
组织工作
目前中国烹饪协会正在进行六届竞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大对六届竞赛工作组织宣传,对评判内容、评判方式进行修改,同时广泛听取各地协会对比赛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并针对性地进行了研究。据了解,各省、市、自治区的行业协会在参加了
在组织工作上,各地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借鉴,如湖南省烹饪协会在本省内组织各地县协会对湖南赛区举办地点开展申办活动,同时还将本省的第二届湘菜创新比赛与全国六届竞赛结合在一起进行组织;有几个省协会为了扩大交流提出与邻近省市合作办比赛的想法;吉林省烹饪协会积极与中国烹协取得联系,主动策划本赛区的赛事方案;江苏、北京、西藏、江西、浙江、贵州、广西、陕西、四川、山东、新疆、辽宁、黑龙江、国家机关烹饪协会、中直培训处等纷纷来电话或来文、来人向中国烹饪协会询问,商议六届竞赛的相关事宜。表现出各地行业组织对比赛组织热情高涨,组织赛事思路灵活。
赛制创新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六届竞赛在赛制上将采取一些较新颖的做法,与往届大赛相比有下列不同之处:
一是赛区设置的改变:为了方便更多的选手就近参加比赛,减少时间和费用的压力,同时也发挥各省、市、自治区烹饪(餐饮)协会作用,本届比赛将以各省、市、自治区设赛区,组织第六届全国技能竞赛;
二是组织形式的改变:六届竞赛以组队形式参加比赛。组队可以采取餐饮单位、有关院校、企业、各地方协会、赞助商以及个人自由组合等形式进行。每队参赛选手由4人组成,分别是热菜选手2人、面点选手1人、冷拼或食品雕刻选手1人。参赛选手进行比赛,在计团体成绩的同时计个人成绩。
三是现场比赛时间的改变:本届比赛取消场外加工内容,参赛选手的参赛作品均在现场完成,每场比赛时间(热菜、面点)由原来的90分钟延长至120分钟。
四是评判的形式的改变:六届竞赛的评判工作在关注作品的色、香、味、形、器、营养同时,还要对参赛选手的比赛全过程进行全面地面对面地考察、评判、打分,充分体现本届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比赛现场,还将有国家级评委对参赛的作品进行现场评判解说,使在现场观摩的同志能够从观看参赛作品的同时,在烹调技艺方面有所提高。
总之,本届比赛在指导思想、组织方式、评判办法都有一定的创新。凡是愿意组队参加比赛的单位与个人,均可采取就近(跨省)参赛的原则,与所在省烹饪协会联系报名。
奖项设置
在各赛区的比赛,将直接产生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获奖名次,其中团体奖的比例:30%团体金牌、40%的银牌、30%的铜牌。所有参加团体比赛的选手,将由组委会颁发参赛证书;在同时,产生个人20%的金牌、30%的银牌、20%的铜牌。
根据各赛区的参赛人数,将选出200名成绩优异者,集中到北京进行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第二阶段的比赛。根据比赛成绩,授予不同的荣誉称号。
为了做好各赛区的比赛,我们支持各地在组织六届竞赛的同时,将各地开展的有关餐饮节庆活动与比赛相结合;在自愿的前提下,也可联合周边省市共同组织赛区比赛,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参赛选手如果跨省比赛路途便捷,也可跨省就近参加比赛。总之,本届比赛在保证其严肃、认真的原则基础上,将力求更加人性化,突出行业组织为企业、为行业从业人员服务的理念,让更多的选手在节省时间和费用的情况下积极参加比赛,有条件的协会可以尝试网上报名;我们在组织工作环节还可大胆创新,希望各地的经验及时交流。
为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六届竞赛的各地评委均采取属地回避措施,由组委会异地选派。所有参加评判工作的评委,统一参加组委会组织的专项培训后方能担任评判工作。请各省协会认真做好分赛区的场地选定、时间安排、组织工作方案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取得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参与;要重视宣传工作,邀请媒体共同参与组织、宣传等工作;要积极争取得到相关产业的支持,加大产业之间的互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节约办赛,减轻选手和企业负担;动员协会的基层组织,齐心协力,高水平办好六届竞赛各赛区的活动。
供稿:新闻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