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餐饮市场运行情况及2005年趋势分析
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餐饮市场表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餐饮消费成为拉动全年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全年餐饮业零售额实现7486亿元,比上年净增1330亿元,同比增长21.6%,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其增长率比上年高出10个百分点。餐饮业增速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快出8.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 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9个百分点;全年营业税金实现411亿元,同比增长23.3%;全年利用外资力度加大,新设外资企业907家,同比增长29.02%,实际使用外资4.31亿美元,同比增长48.4%。
一、2004年餐饮市场情况及特点分析
(一)餐饮市场情况
分季度看,餐饮业零售额一季度为1742.3亿元,同比增长16.6%,占全年的23.3%;二季度为1631.4亿元,同比增长34.2%(2003年二季度受非典影响,基数偏低),占全年的21.8%;三季度为1867.3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年的24.9%;四季度为2245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全年的30%,超过季均比重5个百分点。第四季度成为全年餐饮消费的重头戏。(见图一)
图 一
分月看,年内有3次打破历年月度零售额新高记录,它们是:9月份680亿元、10月份726亿元、12月份806亿元。其中最高月份12月份比月均额623.8亿元高出29.2个百分点,超过10年前1993年全年的餐饮消费总量,占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5%。从近几年月度销售情况看,12月份已经成为餐饮业最佳的销售旺季,对全年餐饮市场消费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见图二)
图 二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餐饮业零售额最大,西部地区增长贡献率最高。东部地区11个省份4182.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5.7%,比上年同期增长22%,占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2个百分点,各项指标接近于全国数据,广东、山东、江苏省零售额位列东部地区前三甲; 中部地区8个省份1800亿元,占全国的24%,比上年同期增长20.1%,占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7.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1个百分点,各项指标都低于全国数据,河南、湖北、湖南省进入中部地区前三排名; 西部地区12个省份1520.1亿元,占全国的20.3%,比上年同期增长23.8%,占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1%,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6.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74个百分点,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数据,四川、陕西、云南省零售额则位于西部地区前列。(见表一)
表一 2004年三大区域餐饮业增长贡献率比较 | ||||||||
区 域 |
省份数 |
绝对数(亿元) |
占全国 比例(%) |
增长率 (%) |
高于社零 增长百分点 |
社零比(%) |
贡献率 (%) |
拉动 百分点 |
全 国 |
31 |
7486 |
100 |
21.6 |
8.3 |
13.9 |
21.0 |
2.79 |
东部地区 |
11 |
4182.8 |
55.7 |
22.0 |
7.7 |
13.2 |
19.0 |
2.72 |
中部地区 |
8 |
1800 |
24.0 |
20.1 |
5.4 |
13.0 |
17.1 |
2.51 |
西部地区 |
12 |
1520.1 |
20.3 |
23.8 |
9.9 |
17.1 |
26.9 |
3.74 |
分省份看,零售额方面,广东省接近千亿元大关,为997.5亿元,高居全国之首,是第二位的1.7倍,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分别以587亿元、555.6亿元、445.3亿元、436.3亿元名列全国第二、三、四、五位;增长率方面,北京、上海、内蒙古、贵州、新疆分别以56.6%、39.7%、35.6%、35.6%、29.6%位居全国前五名。(见表二)
表二 2004年全国各省份餐饮业零售额情况
序 号 |
省 份 |
零售额(亿元) |
省 份 |
增长率(%) |
1 |
广 东 |
997.5 |
北 京 |
56.6 |
2 |
山 东 |
587.0 |
上 海 |
39.7 |
3 |
江 苏 |
555.6 |
内 蒙 古 |
35.6 |
4 |
浙 江 |
445.3 |
贵 州 |
35.6 |
5 |
四 川 |
436.3 |
新 疆 |
29.6 |
6 |
河 南 |
427.6 |
宁 夏 |
28.3 |
7 |
辽 宁 |
396.9 |
江 苏 |
27.9 |
8 |
湖 北 |
353.8 |
山 西 |
25.3 |
9 |
上 海 |
300.2 |
四 川 |
24.9 |
10 |
河 北 |
289.2 |
河 南 |
24.6 |
分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看,超过百亿元零售额的城市有广州、成都、深圳、武汉、西安、大连、沈阳等7个城市,分别为300.5亿元、179.4亿元、156.6亿元、128.8亿元、120.2亿元、112.1亿元、108.2亿元;在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方面,西安、贵阳、成都、广州、深圳、厦门、宁波等7个城市则以23.8%、21%、20.5%、17.9%、17.1%、15.6%、14%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值,在当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见表三)
(二)主要特点
1、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人均餐饮消费水平快速增长
餐饮消费的增长,取决于居民外出就餐的需求不断增加,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502元,比上年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
表三 2004年全国各城市餐饮市场情况
序 号 |
城 市 |
零售额(亿元) |
城 市 |
占社零比(%) |
1 |
广 州 |
300.45 |
西 安 |
23.8 |
2 |
成 都 |
179.4 |
贵 阳 |
21.0 |
3 |
深 圳 |
156.6 |
成 都 |
20.5 |
4 |
武 汉 |
128.8 |
广 州 |
17.9 |
5 |
西 安 |
120.2 |
深 圳 |
17.1 |
6 |
大 连 |
112.1 |
厦 门 |
15.6 |
7 |
沈 阳 |
108.2 |
宁 波 |
14.0 |
8 |
南 京 |
98.1 |
南 京 |
13.8 |
9 |
杭 州 |
88.4 |
武 汉 |
13.4 |
10 |
宁 波 |
83.5 |
沈 阳 |
13.3 |
居民年人均餐饮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年人均餐饮消费达到576元,同比增长22.7%。有关资料显示,上海市人均餐饮消费水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天津、北京、广东省则为2倍以上。餐饮市场最为发达的广州市人均餐饮消费水平高达414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以上。
2、商务活动促进餐饮消费成效显著,黄金周拉动作用逐步减弱
全年月度消费最高为12月份,月度最低为4、5月份,餐饮消费不再象前几年那样集中在三大黄金周“暴饮暴食”,经常性的居民家庭外出餐饮消费和频繁的商务活动成为餐饮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后4个月商务会展活动的集中举办和中秋、国庆、圣诞节等节庆假日,拉动了餐饮消费的大幅增长,成为餐饮消费的重头戏。与此同时,以旅游为特征的黄金周对餐饮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从前几年的情况看,5月份零售额基本上处于中上水平,今年却下降到全年倒数第二位,比全年月平均额低13.6个百分点。
3、餐饮行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商务部成立后,加强了餐饮业行业管理工作,注重餐饮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餐饮企业的现代化改革发展。2004年建立了餐饮业市场信息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指导餐饮老字号企业改革与创新。省级与大中城市餐饮行业管理部门基本完成了体制改革,餐饮行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餐饮业改革发展进一步得到有力的指导。
二、2005年餐饮市场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支持下,餐饮消费将成为服务消费市场中越来越重要的促进力量。未来两年里,餐饮市场在运行质量和规模扩张上,将进一步得到快速的提高和发展。
一是餐饮市场运行稳定性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将不断提高。根据1978年~2004年的餐饮经济增长波动率分析,1978年~1994年的16年间,其波动率在-0.657~3.78之间,从形态上看,餐饮经济运行指标震荡剧烈,反映出这期间的餐饮经济时冷时热、大起大落,市场运行质量较低,造成社会资源浪费。1994年~2004年,其波动率在-0.301~0.862之间,如扣除2003年“非典”疫情影响而导致2004年较高的波动率0.862,其波动率则应在±0.32之间,餐饮经济运行指标波幅收窄,表明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提高。从移动平均趋势线看,未来两年仍将延续窄幅区间并保持平稳运行。预计2005年
餐饮业零售额将增长17%左右,增幅略低于2004年,但仍属快速增长区间。(见图三)
图 三
达到3199.6亿元;从2001年起至2004年连续4年实现每年跨一个千亿元台阶,由4 千亿元踏上7千亿元台阶,根据历年数据分析,预计2005年餐饮业零售额将超过8800亿元,2006年将突破10000亿元大关。(见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