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烹饪
中国烹饪技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清真菜肴和清真小吃,则是这项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真菜是中国重要菜系之一,由中国各族穆斯林的地方风味所组成。它在严格遵守伊斯兰教饮食规定的基础上形成,在博采中国各族人民烹饪技术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因此,它既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民族特色,又具有中国传统菜肴注重色、香、味、形的烹饪特点。
(一)中国清真菜点的历史沿革
中国清真菜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风俗随商船流入中国者甚多,饮食即其中之一。唐末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述他在一穆斯林家中做客时,曾亲自品尝了从波斯带来的波斯枣,“色类沙糖,皮肉软烂,饵之,乃火烁水蒸之味也。”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中引唐太和中(827-835)高州刺史房千里《投荒录》:“顷年在广州番坊,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鲁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宋代庄季裕《鸡肋编》中,记广州波斯人喜食槟榔,而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13中记述说:“岭南人以槟榔代茶,且谓可以御瘅。”可知食用槟榔已为部分地区的华人所接受。唐宋时期的中国人,对穆斯林的饮食风俗已有一定的认识。唐代杜环在《经行记》中,说大食人“食肉作斋”,“断饮酒”,“粳米白面,不异中华”。杜佑在《通典》卷193《西戎传》中说:“其大食法者……不食猪、狗、驴、马等肉。”宋代朱或《萍洲可谈》卷2中说,广州蕃坊的穆斯林“饮食与华同”,“但不食猪肉而已”,“非手刃六畜则不食,若鱼鳖则不问生死皆食。”宋代岳珂在《程史》卷11中介绍他幼年时所见蕃坊的穆斯林,饮食不用匕箸,“用金银为巨槽,合鲑炙梁米为一,洒以蔷露,散以冰脑”。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穆斯林的饮食习俗已经传入中国,而这正是今日清真菜肴的前身。 元代宫廷中,回回饮食已占有一定地位,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中就有关于回回饮食的记载。在民间,清真仪器也很受群众欢迎。在《诚斋乐府》中有《豹子和尚自还俗》一剧,剧中有这样一段唱词:“小刘屠卖着肥羊肉,一贯钞一副整头蹄……马回回烧饼十分大,黄蛮子菜烂味精奇……”从中可知当时回回人经营的菜点,如肥羊肉、大烧饼,都以价廉物美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明清以来,清真菜点不仅花样增多,而且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清代出现的全羊席,为世人所称赞。清代诗人袁枚在所著《随园食单》中,称赞全羊席为“屠龙之技”,说此席食品多达72种,一盘一碗虽全用羊肉烹制,但味各不同。足见当时清真菜肴的烹饪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明清以来,清真菜点不仅花样增多,而且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清代出现的全羊席,为世人所称赞。清代诗人袁枚在所著《随园食单》中,称赞全羊席为“屠龙之技”,说此席食品多达72种,一盘一碗虽全用羊肉烹制,但味各不同。足见当时清真菜肴的烹饪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清真食品没有详尽系统的文字记载,只赖穆斯林厨师世代口碑相传得以延续和保存。这种令人遗憾的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根本扭转。自1952年迄今,各地有关部门挖掘、整理、出版了数十本清真菜点的食谱,其中如《中国清真菜谱》、《回民菜谱》、《清真全羊菜谱》、《全羊席》、《全羊大菜》、《北京小吃》、《北京地区清真宴席传统分类参考表》等,都是由各地著名的穆斯林厨师编撰而成,其中既有传统名菜,也有他们改进和创新的佳作。这些菜谱的整理和出版,是中国清真食品烹饪技艺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的标志,对丰富各族人民生活,多方面开展民族文化交流,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中国清真菜点的特色
中国清真菜点具有哪些特色呢?中国清真菜点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饮食规定,绝对不用禁 食的家畜及其他凶禽猛兽,不用牛羊的血液、生殖器等物,水产类只用那些脊有刺、腹有翅、身有鳞、口无齿、形美而性善的鱼类,绝大多数清真菜都以牛羊肉为主。
中国清真菜点用料极为讲究,主料突出,注重香料的使用。明代马愈的《马氏日钞记》
中,有“回回人食事之香料”的记载。因为注重使用香料,所以清真菜点一般醇香味浓,甜咸分明,酥烂香脆,色深油重;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而不膻,嫩而有味。 中国清真菜点不仅注意色、香、味、形,而且特别强调食品卫生和食物的医疗价值。《巴
氏日钞记》中记述回回茶饭中,用回回豆子做{麦曲},这种回回豆子“状如楱子肉,味极香美,磨细和于面中,味香,去面毒”。元代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食疗方》中,记载“羊密膏”、“牛肉脯”等清真牛羊食品甚多,对各种病症都分别有一定疗效。
中国清真菜点品种繁多,作工精细,经济实惠,雅俗共赏。清真菜点的制作方法很多。菜肴烹调,擅长于扒、烧、爆、炒、炸、烤、涮、炖、煨、焖、烩、馏、蒸、塌、烹、氽;面点的制作,主要有蒸、煮、烤、烙、炸。如“全羊席”,根据羊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制作手法,分别制成大件菜、馏炒菜、炸菜、凉菜、甜菜、汤菜等种类菜肴,丰富多彩,发人食欲。 中国清真菜点的名称,有的简单明了,如“涮羊肉”,“烤羊肉”,烹饪手法及主料一目了然;有的则起名很别致。如“扣麒麟顶”,主料为白毛羊头;“扒金冠”,主料为熟白羊头后脑顶肉;“烩云头”,主料为生羊脑;“芙蓉顺耳”,主料为熟羊耳;“明开夜合”的主料是熟羊上下眼皮及生羊肉;“彩灵芝”的主料是熟羊鼻及罐头口磨;“芦花泊”的主料是熟羊肠;“桃花海参”的主料是瘦生羊肉;“鲍鱼丸子”的主料是羊腿肉和海米;“三色菊花丝”的主料是瘦羊腿肉并配以食用红、黄色素各少许。这些名称文雅、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细加品味,又令人觉得生动、形象,禁不住拍案叫绝。它反映了作者的聪明才智,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穆斯林的审美情趣。 中国穆斯林遍布全国各地,各地清地菜点都有自己风格独具的地方性。
新疆有羊肉抓饭、烤羊肉串、肉囊、新疆包子、烤包子、抓面片及烤全羊、手抓羊肉、博士汤等。新疆穆斯林喜用羊尾巴油、葱头、胡罗卡、辣椒、西红柿等入菜,用油重,味道浓酽。他们制作的羊肉菜,吵美不膻,不仅穆斯林喜食不厌,非穆斯林也交口称赞。 北京有驰名中外的东来顺涮羊肉,月盛斋和烧羊肉和五香酱牛羊肉,鸿宾楼的全羊大菜,烤肉宛和烤肉季的烤肉,通县小楼的烧鲇鱼;也有风味别致的爆糊、爆肚、炸卷果、它似密、炸回头、馓子麻花、门钉肉饼、蜜三刀、艾窝窝、荷叶饼、炖饽饽、糖火烧、开花馒首、碗蜂糕、螺丝转、豆腐脑等各种菜肴和小吃。以五香酱牛羊肉和烧羊肉闻名遐迩的月盛斋,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其制品曾被清廷列为御膳食品。他们由于选肉精细,调料考究,按一整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制作,而且承袭中国传统的“留宿叶”法,使用“百年老汤”,酱出的牛羊肉五味调和,肉质鲜美、醇香味浓,脆嫩爽口。清代有人写诗赞曰:“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 沈阳有能经营全羊大菜和举办喜庆宴席的大型回族饭庄,如庆仙楼、于家馆、思德园、北市场的清真之店、太原街口的全羊楼;更有第一商场的回族小吃群和遍布全市的回族饮食商贩。源于沈阳西关回回或的烧炖牛肉,汤鲜味浓,酥烂醇香,是沈阳典型的地方清真风味菜。其他如马家馆的羊汤花卷、嫩肉米饭,铁家馆的烧麦,于家馆的搅面馅饼,白家馆的抻面,周广金的麻酥烧饼、老豆腐,王井龙的肉卤片粉等,也都各具风味,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回族饮食业的河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回民善于经营熟食小吃,清真小吃遍及全省,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味美色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马豫兴的桶子鸡,与北京烤鸭相伯仲,是开封独具一格的清真食品,据口碑传说远在北宋时期即有烹制者。开封中兴楼清真饭庄,以鲤鱼焙面、羊肉涮锅香飘遐迩。开封新生饭庄的羊肉泡馍、小笼包子久负盛名。临颍县繁城洪家的咸牛肉,是全省优质产品;新蔡县李桥回族乡的羊肉,味美而不膻,远近闻名。 镇江的火面,与香醋、肴肉并称为镇江“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火面当锅盖。”清真火面店占同业一半以上,其中中华狮子街口的杨大漳火面店,作工考究,选料精良,万享盛誉,食者盈门,历久不衰。五云斋清真茶食店、春生和清真茶食店、福禄全茶食店、皆吉茶食小店,生产和销售的清真糕点也颇受人们喜爱,其中茶食名产“京江{饣齐}”(通称“缸{饣齐}”或“{饣齐}儿”),声誉尤其不同反响。这种茶食呈六角形,有甜、咸两种,经济实惠,美味可口;又因“{饣齐}”与“齐”字谐音,镇江人以“齐”字为吉兆,故家家户户爱食此品。尤其是咸{饣齐}儿,可用牛肉汤或鸡汤泡食,泡后用箸一夹,{饣齐}儿分成一瓣瓣的百合片形,更别具风味,佳客上门,主人以咸水蛋泡{饣齐}儿,是最友好、最恭敬的表示。酱醋业中,谈森和兄弟以及谈万和的清真酱园规模大,历史久,产量多,质量好,业务最兴旺。他们生产的精制酱菜、酱油、香醋、清真挂面,不仅受镇江人民喜爱,而且远销上海、南京等地。
此外,西安有羊肉泡馍,牛羊腊肉,南京有清真酱板鸭,济南有汤爆双脆(羊肚及鸡 胗)、水爆肚丝、油爆肚仁,郑州有羊肉烩面,兰州有清汤牛肉面,甘肃有炒鸡块,宁夏和羊肉臊子面、麻辣羊羔肉、发菜山、农村筵席十大碗,青海有手抓面,沈阳有烧羊肉……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和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