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节意在吃外
为期5天的第三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圆满收官,我有幸亲眼目睹了数万人在绵延的马路上海吃火锅的壮举,感叹“最大火锅宴”的盛况。
近年来,全国许多省市结合地方特色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美食节,比如安徽合肥美食节、江苏泗洪金秋螃蟹节、内蒙古民族美食节、江苏淮安·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江苏盱眙龙虾节、湖南长沙湘菜美食节、山东曲阜孔府美食节……甚至北京中关村也有美食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美食节的真谛仅在“吃”吗?显然不是!美食节背后的餐饮业对地方经济的作用不可小觑,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餐饮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近15年来,餐饮业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稳居国民经济若干行业的前茅,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增长力量。重庆市也不例外,2006年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2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增长速度居各行业之首。
第二,餐饮产业对地区品牌的塑造与提升。目前,重庆的8.4万个餐饮企业中驰名商标的企业只有2家,著名商标持有的企业只有8家。所以,在本次美食节上,重庆成功申报了全国唯一的“中国美食之都”,希望把火锅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从而强化火锅品牌对重庆地方经济的推动。
第三,餐饮产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2005年美国餐饮业从业人员达到1220万人,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9%,其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52%。40%的成年人曾经在餐饮业工作过,27%的人的第一份工作投身在餐饮业。我国从1999年至2003年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和社会总就业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分别比1999年增加了53%和67%,2002年和2003年餐饮业就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率达到2个百分点以上。
第四,餐饮产业对地区其他产业的联动作用非常明显。餐饮产业的联动效应明显,它与上游产业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密切相关,与中游产业比如餐饮地产、餐饮机械、清洁消毒等紧密依存,同时依赖信息服务与金融业的支持,对下游产业比如旅游休闲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因此,大力发展餐饮业,必将联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重庆的陶然居、德庄等企业都在农村建立了种植与养殖基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
第五,餐饮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仍然以重庆为例,它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近一半,截止到2006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到1707.6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847.30万人,比上年减少2.5%;第二产业就业304.87万人,增长1.1%;第三产业就业555.45万人,增长1.9%。此外,2006年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GDP比值为1.49:0.94:1,从人均GDP看,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最高与最低的区县的差距均为2.6倍左右,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最高与最低的区县的差距约为3.9倍。所以,加强对餐饮业的投资将有利于调整改善重庆的产业结构,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转型,充分安排农业人口的转移,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
目前,各地政府非常重视并扶持餐饮产业,许多省市已经把餐饮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扶持。现在的困难之一在于:剃头挑子两头热中间冷———省市级领导和企业两头热,而区县某些领导冷,他们仍然是关注第二产业。因此,仍然有必要在各级政府中大力鼓励发展餐饮产业,重视资本运作,打造提升区域餐饮品牌,鼓励菜品创新,积极推广连锁经营,强化菜品标准,培育弘扬餐饮文化,整合产业链的相关环节,培养餐饮专业人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