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全球老人陷入营养危机
在大多人的印象中,“营养不良”似乎是儿童的“专利”。但日前各国出台的一系列数字显示,老年人才最容易出现“营养危机”。在法国,45万老人营养不良;在英国,住院老人中60%营养不良;在日本,1/3的老人营养不良,28%属“危险低营养状态”;在我国,老年人营养缺乏率为12.4%……
幸运的是,这些令人吃惊的数字已引起了各国重视,制订老人食谱、记录老人营养档案等措施频频出台。
营养不良成全球问题
“如果老人营养问题再解决不了,到2007年底,英国将有75万老人营养不良,尤其是那些住在养老院和医院的老人。”英国“关爱老人”慈善机构日前指出。2007年7月,英国饮食协会的统计称,养老院中44%的老人营养不良,住院老人中60%营养不良。“实际上,40%的老人在入院前就已骨瘦如柴了。”尽管伦敦某养老院的负责人詹姆斯先生对此颇有微词,但他不得不承认,养老院并未照顾到老人特殊的需要,有时甚至是餐盘摆放位置不当,也会限制其用餐。
在法国45万营养不良的老人中,在家生活的占3%—10%,在养老院的占30%—35%,而在医院,则有50%的老人营养跟不上。专家认为,很多法国老人太在意自己的体形,让他们在体重减轻的同时抵抗力也下降了。 日本素有“长寿之国”的美誉,但东京老人综合研究所的高桥龙太郎医生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仍显示,1/3的日本老人营养不良,28%属“危险低营养状态”,营养状态非常好的仅占5.6%。
而2002年卫生部进行的全国首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表明,60岁以上老人的营养状况呈两极分化——缺乏和过剩并存。调查显示,老年人群营养缺乏率为12.4%,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其中将近1/3的农村老人患贫血。同时,肥胖人群比例也快速上升,约32.4%的老人超重。
营养不良不单是胃的毛病
说到营养不良,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胃在“作怪”。北京医院营养科主任李长平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老年人因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而引起的胃肠道萎缩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疾病、环境、心理等因素也不容忽视,尤其以下几点更要注意。
肠胃功能降低。人到老年,胃肠功能当然不再“高效”。李长平介绍,由于唾液腺萎缩,老年人每日唾液分泌量降为年轻人的1/3,胃液分泌也下降为过去的1/5,消化食物的能力大大下降。
不及时戴假牙。牙齿部分或全部脱落,会直接影响食欲。近日,香港大学牙科学院研究发现,所有牙都掉光却不戴假牙的老人中,近三成营养不良。
盲目进食补品。上海市老年医学会日前公布的一项对本市300位老人饮食习惯的抽查显示:三成老年人竟然把补品当成主食,结果反而造成营养不良。调查中,一位79岁的张老太每天饭量连150克都不到,但服用补品却十分起劲,如西洋参、深海鱼油等。
一味苛求“三低”。不少老人粗茶淡饭,过于追求低盐、低脂、低糖类食品,但若食量过少,很容易营养不良。日本全国老人俱乐部联合会对高龄者生活的调查显示,17%的老人几乎不吃肉,每天吃肉的只占12.1%。对此,法国专家指出,无论如何,老人每天起码得摄入1800—2100千卡的热量。
服用药物。很多老人几乎成了“药罐子”,但安眠药容易让老人因困倦、嗜睡而影响食欲;茶碱、甲状腺素等药物会增加能量代谢,影响营养吸收。
孤独心理。一些营养不良的老人缺少的是“心理营养”。尤其是空巢老人,整日独自在家,很少与外界接触。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们没了“吃的兴趣”。
营养不良的表现征兆
看似简单的营养不良,却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张坚表示,老人如果长期营养摄入不够,会出现抵抗力下降、骨折等。此外,老人体内储存糖原的能力降低,一旦葡萄糖不足,容易昏迷。一项对495位60—80岁老人生活质量调查发现,与营养相关的心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患病率达72%。
近日,法国老年病专家西蒙指出,老人体重如果在一个月内下降5%或6个月内下降10%,就可能是营养不良。张坚告诉记者,除体重下降外,食欲不振、倦怠、脸色苍白、逐渐消瘦,头发没有光泽等现象也是营养不良的征兆。这时需要到医院测一下血红蛋白等指标,由医生给出诊断结果。
正确帮老人补营养
没必要戒肉。张坚强调,很多老人认为动物性食物导致“三高”,其实没必要避讳。蛋、肉类含大量优质蛋白,对一些微量营养素的吸收更有利,应适当吃些。
少食多餐。老人的食欲通常没那么旺盛,吃饭时也总爱找出各种借口减少饭量。那么不如多给他们准备些低脂肪、高蛋白的零食,以帮助补充营养。
假牙该装就装。如果老年人具备安装假牙的条件,应该尽快安上合适的假牙;如果暂时不适合安装,也千万别凑合,要本着丰富、均衡的原则,通过改变烹调方式(如炖汤,多做菜泥、肉丸)、选择合适的食材(如烂糊面、肉饼、豆腐)等,做到饮食多样。
借助搅拌机、榨汁机。这是日本老人综合研究所推荐的方式。专家认为,搅拌机是老年人的“另一口好牙”,可以方便地将肉类研碎,榨汁机则能将水果、蔬菜榨成汁状,便于无牙老人食用。如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但无论是炒或煮的大豆,其蛋白质吸收率只有60%—65%;而如果将其打成豆浆,吸收率可提高到92%—96%。
幸运的是,这些令人吃惊的数字已引起了各国重视,制订老人食谱、记录老人营养档案等措施频频出台。
营养不良成全球问题
“如果老人营养问题再解决不了,到2007年底,英国将有75万老人营养不良,尤其是那些住在养老院和医院的老人。”英国“关爱老人”慈善机构日前指出。2007年7月,英国饮食协会的统计称,养老院中44%的老人营养不良,住院老人中60%营养不良。“实际上,40%的老人在入院前就已骨瘦如柴了。”尽管伦敦某养老院的负责人詹姆斯先生对此颇有微词,但他不得不承认,养老院并未照顾到老人特殊的需要,有时甚至是餐盘摆放位置不当,也会限制其用餐。
在法国45万营养不良的老人中,在家生活的占3%—10%,在养老院的占30%—35%,而在医院,则有50%的老人营养跟不上。专家认为,很多法国老人太在意自己的体形,让他们在体重减轻的同时抵抗力也下降了。 日本素有“长寿之国”的美誉,但东京老人综合研究所的高桥龙太郎医生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仍显示,1/3的日本老人营养不良,28%属“危险低营养状态”,营养状态非常好的仅占5.6%。
而2002年卫生部进行的全国首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表明,60岁以上老人的营养状况呈两极分化——缺乏和过剩并存。调查显示,老年人群营养缺乏率为12.4%,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其中将近1/3的农村老人患贫血。同时,肥胖人群比例也快速上升,约32.4%的老人超重。
营养不良不单是胃的毛病
说到营养不良,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胃在“作怪”。北京医院营养科主任李长平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老年人因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而引起的胃肠道萎缩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疾病、环境、心理等因素也不容忽视,尤其以下几点更要注意。
肠胃功能降低。人到老年,胃肠功能当然不再“高效”。李长平介绍,由于唾液腺萎缩,老年人每日唾液分泌量降为年轻人的1/3,胃液分泌也下降为过去的1/5,消化食物的能力大大下降。
不及时戴假牙。牙齿部分或全部脱落,会直接影响食欲。近日,香港大学牙科学院研究发现,所有牙都掉光却不戴假牙的老人中,近三成营养不良。
盲目进食补品。上海市老年医学会日前公布的一项对本市300位老人饮食习惯的抽查显示:三成老年人竟然把补品当成主食,结果反而造成营养不良。调查中,一位79岁的张老太每天饭量连150克都不到,但服用补品却十分起劲,如西洋参、深海鱼油等。
一味苛求“三低”。不少老人粗茶淡饭,过于追求低盐、低脂、低糖类食品,但若食量过少,很容易营养不良。日本全国老人俱乐部联合会对高龄者生活的调查显示,17%的老人几乎不吃肉,每天吃肉的只占12.1%。对此,法国专家指出,无论如何,老人每天起码得摄入1800—2100千卡的热量。
服用药物。很多老人几乎成了“药罐子”,但安眠药容易让老人因困倦、嗜睡而影响食欲;茶碱、甲状腺素等药物会增加能量代谢,影响营养吸收。
孤独心理。一些营养不良的老人缺少的是“心理营养”。尤其是空巢老人,整日独自在家,很少与外界接触。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们没了“吃的兴趣”。
营养不良的表现征兆
看似简单的营养不良,却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张坚表示,老人如果长期营养摄入不够,会出现抵抗力下降、骨折等。此外,老人体内储存糖原的能力降低,一旦葡萄糖不足,容易昏迷。一项对495位60—80岁老人生活质量调查发现,与营养相关的心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患病率达72%。
近日,法国老年病专家西蒙指出,老人体重如果在一个月内下降5%或6个月内下降10%,就可能是营养不良。张坚告诉记者,除体重下降外,食欲不振、倦怠、脸色苍白、逐渐消瘦,头发没有光泽等现象也是营养不良的征兆。这时需要到医院测一下血红蛋白等指标,由医生给出诊断结果。
正确帮老人补营养
没必要戒肉。张坚强调,很多老人认为动物性食物导致“三高”,其实没必要避讳。蛋、肉类含大量优质蛋白,对一些微量营养素的吸收更有利,应适当吃些。
少食多餐。老人的食欲通常没那么旺盛,吃饭时也总爱找出各种借口减少饭量。那么不如多给他们准备些低脂肪、高蛋白的零食,以帮助补充营养。
假牙该装就装。如果老年人具备安装假牙的条件,应该尽快安上合适的假牙;如果暂时不适合安装,也千万别凑合,要本着丰富、均衡的原则,通过改变烹调方式(如炖汤,多做菜泥、肉丸)、选择合适的食材(如烂糊面、肉饼、豆腐)等,做到饮食多样。
借助搅拌机、榨汁机。这是日本老人综合研究所推荐的方式。专家认为,搅拌机是老年人的“另一口好牙”,可以方便地将肉类研碎,榨汁机则能将水果、蔬菜榨成汁状,便于无牙老人食用。如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但无论是炒或煮的大豆,其蛋白质吸收率只有60%—65%;而如果将其打成豆浆,吸收率可提高到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