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泉州老字号推广少 期待开发新市场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老字号等特色产品,不仅是其悠久历史的注脚,也是其在旅游推广时一张金灿灿的“名片”。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产品。近年来,尽管泉州的旅游市场不断扩大,但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却一直跟不上节奏。
记者从泉州市旅游局了解到,首届泉州市特色伴手礼暨特色小吃征选活动即将举行,希望能为商家提供一个集中的市场载体,助力泉州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那么,泉州的旅游商品市场现状到底如何?商家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来改变现状?
多年不变的商铺,久未刷新的客人
黄先生在泉州市区百源路上,正对着后城旅游文化街口开了一家食品店,几平方米的小铺里,堆了很多泉州特色的小食品,土笋冻、蜜饯、糕点……“卖了七八年了,一直在这里。”黄先生说,这么多年了,生意一直不是很红火,但养家却还绰绰有余。
来自福州的小杨,是黄先生店里的客人,他小时候在泉州呆过一阵子,对泉州的土笋冻和贡糖记忆深刻,现在每次来泉州,都要打包带走许多食品。“像这样的客人,我们店里有不少。”黄先生列数着长期光临他的小店的消费群体:本地人占了一大部分,还有一些是外地来的。这些消费者都是他的忠实顾客,但是,这么多年了,也没新增特别忠诚的消费者。
“我们这个店做了3代,产品没什么变化,消费群体也没什么改变。”涂门贡糖的负责人郭永平告诉记者,现在这些特色产品卖的大多是记忆,是过去就对这个产品很了解的人,很少有新顾客会特意来买的。
拿不出手的包装,缺少推广的产品
为什么这些食品,吸引不来新的消费者呢?
“有的时候,游客很喜欢我们的产品,想多买一些,却带不走。”在黄先生店铺对面摆摊的陈女士说,做这些小食品的商家都是小作坊,包装很简单,有些产品更是汤汤水水的,快递无法送,但是游客大多怕麻烦,索性省了。
除了运送不方便,简易粗糙的包装也是这些商品拓不开市场的原因。“我们有一群客人,会来买东西送给在国外的亲人。”郭永平说,顾客们总是嫌弃这些包装太简单,送礼拿不出手。
没有推广也是限制发展的一个原因。郭永平的店就开在鲤城酒店旁,原本是无心之举,却因此获益不少。“一些游客经过店里,会尝一下,觉得好吃就会买走很多。”郭永平说,好产品也需要为人所知,现在对于泉州这些老字号小商品,很少有推广,也就很难增加新的消费群体。
因循守旧的商家,家庭作坊式经营
明知发展受限的原因,商家们为什么不去改变?
“老泉州人的购买力太强大了。”泉州市旅游局培训中心负责人叶俊伟分析说,凭着这些老泉州人的记忆和购买力,这些特色商品就能养活一批商家,而且,这么多年,这些特色小吃,无论是生产商家,还是销售终端,都很分散,体量很小,在对市场前景不了解,而且没有明确的推广载体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包装和推广的投资。
除了对原有市场满足,郭永平这么多年没有大发展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扩大生产困难。因为是自产自销,而且自家生产程序也较为复杂,很多环节要亲力亲为,在保有一个固定的、不大不小的市场的情况下,郭永平一直不想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安海的土笋冻商家,大多是家庭式,很多商家的批发渠道非常固定,“即使我们在产品上做了改进,若是销售提不上来,那就亏本了。”安海人王秀梅做土笋冻生产15年,一直是做批发,合作的商家也一直是那几个,量有所增加,但并不明显。她说,这些年,不是没想过扩大,但大家都在走传统渠道,她也找不到发展的突破口。
期待资源的整合,展望市场的推广
发展的理想不是没有,郭永平在酝酿开新店,而王秀梅正忙于为开第一家自营店选址。“这两年,我们请人设计了新包装,产品档次和销量都有所上升,有了发展的激情。”郭永平说。
泉州师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伟民教授说,泉州现在没有一个好的旅游商品市场,而景区也不重视购物这块,没有专门的购物区域,少数的旅游商品,也是以地摊式售卖,商品和购物环境都不行。郑伟民说,旅游收入中,交通、门票、餐饮和住宿都是基本费用,最具弹性的应是购物和美食,购物费用能占到总费用40%~50%,是最理想的状态,而泉州在这块费用上远远少于这个比例。
叶俊伟说,正是基于这些现状,旅游局想通过征选活动,集合商家,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打造一个旅游商品市场,并通过整合酒店、旅行社等资源,做系统化的推广。
记者从泉州市旅游局了解到,首届泉州市特色伴手礼暨特色小吃征选活动即将举行,希望能为商家提供一个集中的市场载体,助力泉州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那么,泉州的旅游商品市场现状到底如何?商家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来改变现状?
多年不变的商铺,久未刷新的客人
黄先生在泉州市区百源路上,正对着后城旅游文化街口开了一家食品店,几平方米的小铺里,堆了很多泉州特色的小食品,土笋冻、蜜饯、糕点……“卖了七八年了,一直在这里。”黄先生说,这么多年了,生意一直不是很红火,但养家却还绰绰有余。
来自福州的小杨,是黄先生店里的客人,他小时候在泉州呆过一阵子,对泉州的土笋冻和贡糖记忆深刻,现在每次来泉州,都要打包带走许多食品。“像这样的客人,我们店里有不少。”黄先生列数着长期光临他的小店的消费群体:本地人占了一大部分,还有一些是外地来的。这些消费者都是他的忠实顾客,但是,这么多年了,也没新增特别忠诚的消费者。
“我们这个店做了3代,产品没什么变化,消费群体也没什么改变。”涂门贡糖的负责人郭永平告诉记者,现在这些特色产品卖的大多是记忆,是过去就对这个产品很了解的人,很少有新顾客会特意来买的。
拿不出手的包装,缺少推广的产品
为什么这些食品,吸引不来新的消费者呢?
“有的时候,游客很喜欢我们的产品,想多买一些,却带不走。”在黄先生店铺对面摆摊的陈女士说,做这些小食品的商家都是小作坊,包装很简单,有些产品更是汤汤水水的,快递无法送,但是游客大多怕麻烦,索性省了。
除了运送不方便,简易粗糙的包装也是这些商品拓不开市场的原因。“我们有一群客人,会来买东西送给在国外的亲人。”郭永平说,顾客们总是嫌弃这些包装太简单,送礼拿不出手。
没有推广也是限制发展的一个原因。郭永平的店就开在鲤城酒店旁,原本是无心之举,却因此获益不少。“一些游客经过店里,会尝一下,觉得好吃就会买走很多。”郭永平说,好产品也需要为人所知,现在对于泉州这些老字号小商品,很少有推广,也就很难增加新的消费群体。
因循守旧的商家,家庭作坊式经营
明知发展受限的原因,商家们为什么不去改变?
“老泉州人的购买力太强大了。”泉州市旅游局培训中心负责人叶俊伟分析说,凭着这些老泉州人的记忆和购买力,这些特色商品就能养活一批商家,而且,这么多年,这些特色小吃,无论是生产商家,还是销售终端,都很分散,体量很小,在对市场前景不了解,而且没有明确的推广载体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包装和推广的投资。
除了对原有市场满足,郭永平这么多年没有大发展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扩大生产困难。因为是自产自销,而且自家生产程序也较为复杂,很多环节要亲力亲为,在保有一个固定的、不大不小的市场的情况下,郭永平一直不想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安海的土笋冻商家,大多是家庭式,很多商家的批发渠道非常固定,“即使我们在产品上做了改进,若是销售提不上来,那就亏本了。”安海人王秀梅做土笋冻生产15年,一直是做批发,合作的商家也一直是那几个,量有所增加,但并不明显。她说,这些年,不是没想过扩大,但大家都在走传统渠道,她也找不到发展的突破口。
期待资源的整合,展望市场的推广
发展的理想不是没有,郭永平在酝酿开新店,而王秀梅正忙于为开第一家自营店选址。“这两年,我们请人设计了新包装,产品档次和销量都有所上升,有了发展的激情。”郭永平说。
泉州师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伟民教授说,泉州现在没有一个好的旅游商品市场,而景区也不重视购物这块,没有专门的购物区域,少数的旅游商品,也是以地摊式售卖,商品和购物环境都不行。郑伟民说,旅游收入中,交通、门票、餐饮和住宿都是基本费用,最具弹性的应是购物和美食,购物费用能占到总费用40%~50%,是最理想的状态,而泉州在这块费用上远远少于这个比例。
叶俊伟说,正是基于这些现状,旅游局想通过征选活动,集合商家,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打造一个旅游商品市场,并通过整合酒店、旅行社等资源,做系统化的推广。